預制型塑膠卷材跑道施工常見問題及人工解決方法
一、鋪設時氣泡、鼓包(最常見問題,占施工缺陷的60%)
表現(xiàn):卷材與基礎之間出現(xiàn)直徑>5cm的空鼓,用手按壓有明顯彈性(內(nèi)部空氣未排出)。
1. 核心原因
基礎不干燥:混凝土/瀝青基礎含水率>5%(薄膜覆蓋24小時有凝結水),鋪設后水汽蒸發(fā)形成氣泡;
底膠涂布不均:局部漏涂底膠(手摸基礎表面有“干澀感”)或涂布過厚(膠層未干透就鋪卷材,內(nèi)部溶劑揮發(fā)成氣泡);
空氣未排凈:鋪設時未從中間向兩側(cè)推壓,導致空氣聚集在卷材下方。
2. 人工解決方法
小氣泡(直徑<3cm):用縫衣針(或尖銳石子)刺破氣泡頂端,手指從氣泡邊緣向針孔方向推壓(緩慢擠壓,排出空氣),然后用橡膠錘(或重物包裹毛巾)敲擊刺破處(力度以卷材與基礎貼合為準),靜置24小時(底膠二次粘結);
大氣泡(直徑>5cm):用美工刀(或刀片)沿氣泡邊緣劃開“十字形”切口(深度僅劃破卷材,不傷及基礎),掀起卷材后用干布擦拭基層(吸除水汽),補涂一層薄底膠(用刮板手工抹勻,面積比切口大5cm),待膠面半干(手指輕觸不粘手)后重新貼合卷材,從中心向四周推壓(排出空氣),最后用重物(如裝滿水的水桶)壓在切口處24小時(確保粘結)。

二、接縫不平整、翹邊(影響美觀及安全性)
表現(xiàn):相鄰卷材接縫處高差>2mm(腳踩有“臺階感”),或邊緣向上翹起(與基礎脫離)。
1. 核心原因
放線偏差:鋪設前未彈基準線(棉線或粉線),卷材邊緣與基準線偏移>5mm;
搭接裁切不直:接縫處搭接5cm后,手工裁切時刀刃未貼緊直尺(導致切口彎曲);
邊緣未壓實:接縫處僅用手掌按壓,未施加足夠壓力(底膠與卷材邊緣粘結不牢)。
2. 人工解決方法
接縫高差處理:用粗砂紙(或瓦片)手工打磨高起一側(cè)的卷材邊緣(打圈摩擦,每次打磨后用手觸摸,直至高差≤1mm),打磨后用干布擦除粉末,薄涂一層底膠(寬度3cm),覆蓋5cm寬膠帶(24小時后撕下,防止邊緣再次翹起);
翹邊修復:掀起翹邊部分,用干布擦拭基層(去除灰塵和潮氣),補涂底膠(厚度0.5mm),待膠面半干后用橡膠錘沿邊緣敲擊(從內(nèi)向外,力度均勻),最后用重物(如磚塊壓在木板上)壓實24小時(確保邊緣粘結)。
三、卷材收縮或拉伸變形(導致跑道尺寸偏差)
表現(xiàn):鋪設后2-3天,卷材沿長度方向收縮(接縫處出現(xiàn)≥1cm縫隙)或橫向拉伸(表面起皺、波紋)。
1. 核心原因
卷材未回溫:冬季施工時卷材剛從倉庫取出(溫度<10℃),材料僵硬,強行拉伸鋪設后遇熱膨脹起皺;
鋪設拉力不均:2人拉拽卷材時用力不一致(一側(cè)過緊,一側(cè)過松),導致局部拉伸過度;
基礎不平整:基礎凹陷處未修補(深度>3mm),卷材鋪設后局部受力集中,長期受壓后變形。
2. 人工解決方法
收縮縫隙(<2cm):用刮板將專用接縫膠(水性PU膠,無工具時可用底膠代替)均勻涂抹在縫隙兩側(cè)(寬度5cm),取同材質(zhì)卷材裁剪成5cm寬的長條,覆蓋在接縫處,用手掌從中間向兩側(cè)推壓(排出空氣),再用重物壓實48小時(膠完全固化);
拉伸起皺(局部波紋):在起皺最嚴重處用刀片劃開“直線切口”(長度與波紋一致),掀起卷材,用手向兩側(cè)拉伸卷材(恢復原長),補涂底膠后重新貼合,用橡膠錘敲擊切口處(確保平整),最后用膠帶覆蓋切口24小時。
四、表面劃痕、破損(影響使用壽命)
表現(xiàn):卷材表面出現(xiàn)深度>0.5mm的劃痕(露出黑色基層),或局部破損(因工具掉落、尖銳物刮擦導致)。
1. 核心原因
施工保護不足:鋪設時未清理場地內(nèi)碎石、鐵釘(腳踩尖銳物刮破卷材);
卷材質(zhì)地較軟:選用低硬度卷材(邵氏硬度<60A),抗劃傷性能差(如幼兒園專用卷材不適合中小學高頻率使用)。
2. 人工解決方法
淺劃痕(深度<0.3mm):用細砂紙(目數(shù)≥200目)輕輕打磨劃痕處(打圈摩擦,去除毛刺),然后用同色水性修補漆(無工具時可用卷材邊角料剪成粉末,混合少量底膠調(diào)成糊狀)涂抹在劃痕處,用手指抹勻(厚度與周邊齊平),自然晾干48小時(修補漆固化);
破損孔洞(直徑<3cm):用刀片將破損處切割成“圓形或方形”(邊緣整齊,便于修補),從備用卷材上裁剪相同形狀的補?。ū绕茡p處大2cm),在補丁背面和破損處基層薄涂底膠,待半干后貼合補丁,用手掌反復按壓(排出空氣),最后用重物壓實24小時。
五、邊緣整體翹起(與基礎完全脫離,多發(fā)生在跑道外側(cè))
表現(xiàn):卷材邊緣(距跑道外側(cè)50cm范圍內(nèi))向上翻卷,長度>1m,用手可整片掀起(底膠完全失效)。
1. 核心原因
基礎邊緣未處理:跑道外側(cè)基礎未做“倒角”(直角邊緣易積水),雨水長期浸泡導致底膠失效;
底膠未涂到邊緣:人工涂布時忽略基礎外側(cè)5cm范圍(手摸邊緣基層無膠感),卷材邊緣無粘結力;
外力拉扯:施工后未及時隔離,人員踩踏邊緣導致卷材與基礎脫離。
2. 人工解決方法
徹底清理:整片掀起翹起的卷材,用硬毛刷(或竹掃帚)刷洗基層(去除青苔、積水),用干布反復擦拭至無潮氣(手摸干燥發(fā)涼);
補涂底膠+加寬粘結:在基礎邊緣5cm范圍內(nèi)額外多涂1層底膠(形成“膠壩”,防止雨水滲入),卷材邊緣向內(nèi)折疊1cm(增加粘結面積),貼合后用橡膠錘沿邊緣密集敲擊(每10cm敲1次),最后用沙袋(或裝滿土的編織袋)壓在邊緣處3天(確保膠層完全固化)。
六、預防措施:施工前“三查”+ 鋪設中“三控”
1. 施工前“三查”(從源頭減少問題)
查基礎干燥:薄膜覆蓋24小時無凝結水(重點檢查跑道外側(cè)、排水溝附近);
查卷材質(zhì)量:展開卷材后目視檢查邊緣是否平直(無卷曲)、表面無氣泡(手摸平整),彎折180°無裂紋(彈性合格);
查底膠狀態(tài):底膠攪拌后無沉淀(用木棍挑起呈“連續(xù)線狀”流下),扇聞無強烈刺激性氣味(環(huán)保達標)。
2. 鋪設中“三控”(人工操作關鍵細節(jié))
控放線:用棉線彈出兩條基準線(跑道中線和邊線),卷材邊緣與基準線偏差≤3mm(用手指比劃,約半個指甲寬);
控推壓:2人一組,從卷材中心向兩側(cè)用手掌根“螺旋式推壓”(力度以手掌發(fā)紅為度),確保無空氣殘留;
控壓實:每鋪設10m?,立即用重物(如鐵桶裝滿水)分段壓實(每段壓30分鐘,逐段推進),避免卷材移位。
總結
預制型卷材跑道施工問題80%源于基礎處理和人工操作細節(jié),核心解決原則是“小問題及時修補,大問題徹底返工”。重點把控基礎干燥度、底膠均勻性和空氣排出,鋪設時“慢一點、壓實一點”,可大幅降低氣泡、翹邊等缺陷,確保跑道平整度和使用壽命(人工施工合格的跑道可正常使用8-10年)。


